d洪承畴这个人,活的很拧巴。

    他原本是大明忠良,却屡次战败。

    后来受建奴恩惠,最终选择归降,却不得重用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他现在急需一场功劳来证明自己。

    自从皇太极死后,建奴内部陷入混乱,多尔衮和豪格争权,虽然两人都没能成功上位,但是,多尔衮最终更胜一筹,以摄政的名义把持朝政,皇位上的小顺治只是个摆设。

    为了能够大权在握,他从摄政的第一天开始,便出手打压皇太极的班底。

    只要是皇太极提拔重用之人,无论满汉,他都看不顺眼,除了庄妃。

    洪承畴正在此列,自然不可能被重用。

    功劳不可能自己从天上掉下来,必须主动去争取。

    因此,当所有人都在犹豫的时候,洪承畴站出来了。

    他必须冒这个险,赌赢了,以后便可以在满清占据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以他对吴三桂的了解,此人数年来兢兢业业,镇守山海关,换做自己的话,不但被猜疑召回,还被抢了美妾,是可忍孰不可忍?

    众旗主见状,虽然有些担忧,倒也没说什么。

    事情就这么定下来,洪承畴即刻出发,前往宁远城接收吴三桂的关宁军。

    他前脚刚走,多尔衮再次召开旗主会议。

    这些旗主要么是皇太极的兄弟,要么是皇太极的儿子,聚在一起,却没有半分融洽的气氛。

    豪格率先说道:

    "明军三路大军压境,吴三桂若真是诈降,我大清顷刻间便有灭顶之灾!

    "

    众人纷纷皱眉,殿内霎时死寂。

    济尔哈朗轻咳一声,打破了沉默:

    "肃亲王话虽难听,但理不糙。如今朝鲜断绝岁贡,蒙古诸部倒向明朝,我八旗儿郎连铁箭头都要省着用。上月巡视军营,发现汉军旗的箭矢竟是骨制。摄政王可知,蒙古人现在用的是什么?是明军供给的火枪和火炮!

    "

    多铎突然阴恻恻插话:

    "要我说,先屠了科尔沁那些墙头草!庄妃的娘家又如何?

    "

    济尔哈朗点点头,说道:“如今我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,顾不得那些了!”

    这时候,多尔衮终于开口:

    "正是因为生死存亡,才更要赌这一局。吴三桂若降,山海关门洞开,我们便可直取京师。但在此之前,必须稳住侧翼!

    "

    他顿了顿,眼眸低垂,继续说道:

    "若先拿科尔沁开刀,八旗当中,谁愿前往?

    "

    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谁都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当年皇太极也曾讨伐蒙古诸部,依靠强大的火器,打的蒙古人俯首称臣。

    可是,蒙古人已经倒向大明,他们可以拿到更先进的火器!

    按照现在的形势,真的干起来,谁打谁还不一定呢!

    多尔衮看到所有人不吱声,便将目光看向角落中的一个人。

    “鳌拜,镶黄旗恢复的如何了?”

    鳌拜面无表情地说道:“已经颇有成效。”

    “可否一战?”

    “当然!”

    鳌拜虽然脸色不悦,答应的倒痛快。

    多尔衮心中暗喜,这个差事就交给鳌拜得了。

    自从三年前,南下的战略失败,鳌拜孤军奋战,便产生生了隔阂,再难修复。

    倒不如给他派出去打蒙古,若打赢了,可以扩充兵马地盘。

    若打输了,便治他的罪,顺势将镶黄旗拿在手里!

    其他人心中都在盘算,看到鳌拜答应下来,便纷纷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多尔衮说道:“事不宜迟,越快越好!”

    鳌拜稍加思索,说道:“十天!”

    多尔衮赶忙道:“好,给你十天时间准备!”

    鳌拜又说道:“我还有个要求。”

    “讲来!”

    鳌拜环视众人,沉声道:

    "镶黄旗曾元气大伤,要对付科尔沁,兵力仍显不足,我需要从各旗抽调精锐补充。

    "

    此言一出,殿内顿时骚动。

    这年头,借什么也不可能借兵给你!

    多尔衮皱眉道:

    "如今各旗兵力吃紧,抽调人马恐怕……

    "

    鳌拜早有准备,神色淡然道:

    "科尔沁虽不足惧,但他们背后有明军支持。若不能速战速决,拖久了,明军必然增援。我简单测算过,只需要补充一千人,每个旗出一百二十人,不过分吧?

    "

    众人这才松了口气,还以为鳌拜准备狮子大开口呢!

    没想到,只要一百多人,给大家伙吓了一跳……

    豪格大方地说道:

    "我给两百!

    "

    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意,事情就这么定下来。

    鳌拜倒也不拖拉,当即从各旗抽调兵马,一切准备就绪后,便整装出发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洪承畴已经抵达宁远,找到吴三桂,商讨投降事宜。

    崇祯已经起了疑心,这件事必须要快,不能等到大明朝廷反应过来。

    吴三桂已经准备妥当,既然清军准备南下,到时候还是要走山海关,何必跑来跑去,我这边打开城门,你们过来就是了!

    范文程和洪承畴商议之后,认为这个法子可行。

    趁着明军把兵力都放在辽东和西北,北京城守卫空虚,正好是个绝佳的机会。

    洪承畴不作停留,立即赶回盛京,将此事上奏。

    多尔衮问道:“此人是否真心投降?你可有把握?”

    洪承畴躬身道:

    "回摄政王,臣与范大人反复试探,吴三桂此番归降,确是真心。

    "

    说着,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虎符,双手奉上:

    "此为宁远总兵调兵信物,吴三桂为表诚意,特将此物交予臣带回。

    "

    多尔衮接过虎符,指尖摩挲着上面的铭文,眼中精光闪动。

    "好!

    "

    他突然拍案而起:

    "传令,擢肃亲王豪格率正蓝旗、镶白旗五万精锐为先锋,三日后兵发山海关!本王亲统大军随后接应!

    "

    紧接着,又转向洪承畴,说道:

    "洪先生此番立下大功,待攻破北京,本王定当重赏!

    "

    洪承畴连忙跪拜:

    "臣不敢居功,唯愿效犬马之劳!

    "

    “先生言重了!”

    多尔衮将洪承畴扶起来,笑着道:“难怪大哥如此看重先生,果然是栋梁之才,不知先生对此战有何见解?”

    “摄政王谬赞了,臣愧不敢当!”

    洪承畴说完后,转头看到墙上挂着舆图,便走了过去。

    “吴三桂、赵勇、刘泽清三处兵马,全部都在辽东,而西北的大同、宣府、西安,同样驻守三路兵马,由此可见,北京城定守备空虚,因此,这一仗必须要快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