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比赛结束后,关于比赛的讨论依然没有结束。

    对比赛中哪位厨师的表现更好

    还有比赛中哪一道菜做的更漂亮

    以及看上去哪一道菜会是比赛中最好吃的

    关于这些的讨论在全国各地都有。

    冯正明让沪城的年轻厨师们先返回,他自己没有跟着一起返回沪城。

    因为他接下来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。

    那就是要详细收集这次比赛中百强名厨的相关资料。

    同时冯正明还需要收集几位老师傅过去的资料。

    这一次,他准备要自己亲自参与编撰。

    要做出一本,鲁菜名厨的名录。

    把老师傅们和百强鲁菜名厨都收录其中。

    编撰成书后,可以出版出来,作为一本对鲁菜名厨的记录。

    这件事情也是获得省里甚至是厨师总会的支持。

    侯师傅作为京城的国家级评委,也对冯正明做这件事情非常支持。

    “正明这是个大好事,鲁菜的名厨很多,但是过去大家都没有详细介绍他们,所以很多人对他们都不是很了解。

    你好好编撰这本书,我觉得一定会成为一本很好的研究资料。

    另外你也需要加入一些过去鲁菜名厨,也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鲁菜的发展。”

    得到侯师傅的肯定,冯正明自然是更有信心,决定要全力以赴。

    “侯师傅放心,这个事情我一定会好好筹备,尽可能把鲁菜名厨都收录清楚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笑着:“还有你自己,你可不能忘了把你自己的经历写进去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跟着笑起来:“我自己写自己好像不好吧到时候交给我小师叔,让他帮我写一篇,放在最后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:“放在最后可以,反正你现在算是鲁菜厨师里成就最高的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摆摆手:“不能这么说,我只是名气大,不能说成就最高的,那些开创了一些菜的鲁菜厨师,才是真正成就高的名厨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微笑:“你还是那么谦虚,你的成就已经很高了,你也创新了不少菜,而且没有你,现在鲁菜的名气怎么会那么大

    你可能还不知道,这次的比赛全国都在看,你们省电视台这个比赛的播出收视率都上去了。

    全国各地好多人都通过比赛,更多的了解了鲁菜,好多人都说要来你们齐鲁玩,吃正宗的鲁菜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同样是非常开心,鲁菜能获得如此大的认同和追捧,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。

    “我们肯定会迎接好各地来的客人,让他们可以品尝到物美价廉的鲁菜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:“这个我相信,你的几家店肯定都是最物美价廉的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侯师傅也提醒冯正明。

    “这次比赛过后,你们百强名厨不少应该都会被挖走的,这个你们可要注意,这可不是好事,你要提醒一些几家老字号,让他们注意新老人员的交替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点头:“侯师傅放心,我已经跟师父他们都提醒过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感叹:“人往高处走,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,无论是京城还是沪城,真的有太多诱惑,不要说是年轻厨师,那些掌勺大师傅也顶不住那些诱惑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笑了笑:“我觉得这是好事,他们去了其他地方,可以把鲁菜传播的更广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听了也笑起来:“哈哈哈,果然还是你看得比较开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跟着解释:“这是因为,我自己也带着最优秀的一批年轻厨师去了沪城,所以我自然不能阻止其他大师傅不离开。”

    侯师傅被逗乐了,想了想觉得冯正明还真说的没有错。

    他手底下在沪城的年轻厨师,这次好几个进了百强名厨。

    说明他手底下确实是最优秀的一批青年厨师。

    侯师傅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。

    冯正明自己也还是青年厨师,他也足够优秀,甚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。

    从燕喜楼关张,冯正明从火车站前卖盒饭。

    到如今2000年,他是被全国成人的烹饪技能大赛状元。

    可以说这几年,各地也涌现出一些优秀年轻厨师。

    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和冯正明平分秋色。

    这和他一直专心致志把心思都放在后厨有着很大关系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还是,冯正明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干出来。

    他的基本功真的属于独一档。

    侯师傅在京城参加一些厨师考核,在考场上会经常跟厨师们说起冯正明。

    每次他都会感慨:“你们是不是觉得,考核的标准显得有些苛刻可你们的考核是可以有误差的,但冯正明却能够毫无误差的做到那个标准。

    如果真要跟他相比,你们很多的考核项目恐怕都不能得分。”

    见过冯正明基本功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。

    他简直像是一台机器,真的能把那些基本功按照要求做到。

    就像是同样是给猪腰打刀,冯正明可以非常匀称的打下均匀的刀。

    要求是多少,他就能够达到多少。

    除了基本功之外,冯正明这几年对不同菜系也都开始进行研究。

    他把各种不同菜系进行融合,甚至是学习很多西餐的东西。

    所谓的学以致用。

    不是说你能做鲁菜,也可以做粤菜,可以做中餐也可以做西餐。

    而是能够把他们相互进行一种融合,一道菜的底层还是鲁菜的技法。

    可以在处理材料的时候用上一些粤菜的方法。

    可以在调味的时候用一些西餐的味道。

    这才能叫融会贯通。

    这一点上其实国内老派厨师多少是有一些抵触。

    他们会更多坚持传统,不愿意去做出改变。

    不能说他们的坚守传统不对。

    传统始终是需要坚守,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。

    只是时代不同了,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,原料上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
    这种时候,过去可能某个地方的菜系里,压根没有去做那种原料菜的做法。

    就需要去和其他的菜系,甚至是西餐的一些做法进行学习。

    接纳一些新的东西,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。

    这也是一位厨师应该不断精益求精的追求。

    侯师傅离开前对冯正明留下一句。

    “正明相信你,不光是可以让鲁菜,更可以让我们的中餐发展的更好,你要把你的一些理念传播出去,让更多的厨师学习到。”

    冯正明答应:“侯师傅放心,我会尽我所能。”

    在和侯师傅交流后,冯正明认认真真和自己小师叔黄涛,开始了对百强名厨和老师傅们履历的撰写。

    冯正明更是开着车,专门去当初几位老师傅以前学厨的地方采访。

    还拍下了不少的照片,同时对百强名厨中,各位厨师的出生地也进行了走访。

    算是真正对所有厨师的生平履历进行了细致的采访。

    甚至还深扒出一些老师傅们年轻的趣闻。

    对那些趣闻,冯正明都是先记录下来,回到泉城再找老师傅们印证。

    有些趣闻老师傅们自己都记不太清楚。

    但是被冯正明提起,看到冯正明拍回来的一些老友照片,老师傅们纷纷陷入回忆。

    崔老师傅看着一张老照片感慨:“当年啊,我十三岁开始跟着师父在后厨干活,那时候的师父,哪像是后来我们对你们这帮徒弟,给你们留着面子,轻易不动手。

    我们那时候,干活是真的要出力气,那时候后厨都是烧煤的。

    我们大清早要给师父备好了煤球,要给师父生好炉子。

    要是师父起来了,看到炉子还没有生好火那就要动手打的。”

    颜老师傅跟着感慨:“我还记得,第一次给领导做菜,我当时特别紧张,心里想着跟以前旧社会一样,做不好了,领导不把我拉出去枪毙

    结果啊,领导专门到后厨来看我们,那时候领导握着我的手跟我说辛苦了。

    后来做菜结束的时候,领导专门给我们鞠躬啊,感谢我们做的菜。

    以前谁能想到,就是做一顿家常菜,那些旧社会的大官会给我们鞠躬感谢啊”

    颜老师傅这一段让老师傅们都非常感慨。

    几位老师傅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。

    过去他们都是在老餐馆里干过。

    他们都是很小的时候就进后厨,一开始都是从打杂开始,想要跟着师傅们学个手艺,作为以后谋生的手段。

    甚至崔老师傅还经历过,给旧社会的大官做家宴,结果一下子做出了问题,差点被打死。

    “那一次啊,真的是,要不是师父他们最后亮了几手,我们真可能会被人家打死。”

    说完那一段,崔老师傅眼睛里已经满是泪光。

    接着崔老师傅又对比解放后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正明就像是你师父说的,我们后来接待那些领导,我们都不曾想过,那些领导会亲自进后厨跟我们握手,一点都不会嫌弃我们。

    当时我们还是烧煤,领导还有跟我们一起烧煤,跟我们聊着各种家常。

    每次负责接待工作结束,都是要一个一个跟我们握手,跟我们当面说一声谢谢。”

    听老师傅们说起这些对比,冯正明也都让小师叔黄涛记下来。

    这些也都要作为将来的一些事迹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苏老师傅也开口说了一段。

    “我还记得,有一年他来了我们齐鲁,到我们聚丰德买了两个油旋,那是我亲手做的油旋,我都没想到自己做的油旋可以被他吃到,哎呀,现在想起来真的太激动。”

    孙老师傅笑着附和:“那一次接待工作,我们一起参与的,还有崔师兄,老颜、老王我们都去了。”

    老师傅们都乐和和笑起来。

    看到他们笑着谈论起过去的经历。

    冯正明不禁在心里感慨,老师傅们真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。

    他们都有各自难以忘怀的经历。

    他们都有自己骄傲的经历。

    让他们所骄傲的经历,不是厨艺上获得了什么奖。

    而是他们接待了哪些人

    不光是接待了曾经的领导,还有接待过那些劳模,那些一线工人和农民代表。

    这些才是他们最为光荣和记忆犹新的经历。

    一切都仿佛是老师傅们昨天经历过。

    冯正明认真进行记录,准备都写进出版的名厨名录中去。

    除了对老师傅们的详细调查,冯正明也对大师傅们都进行调查。

    了解到一些大师傅们早些年的经历。

    其中不少大师傅,早些年也都是一步一步苦过来。

    只是他们对过去一些苦的态度,和老师傅们还是有所区别。

    他们会觉得过去的苦确实有些太苦了。

    那时候他们即便是在后厨,很多时候也都是没那么多口粮。

    大师傅们还是更加喜欢如今,觉得可以靠着自己的手艺真正的获得尊重,也可以靠手艺赚到过去想象不到的钱。

    这里大师傅们和老师傅们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。

    而年轻厨师们,和老师傅、大师傅们的想法又有区别。

    年轻厨师更多是希望可以再接再厉努力去学。

    向往可以成为老师傅那样的订件大师。

    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,也有一部分年轻厨师会觉得,现在能靠手艺赚钱,是非常好的日子,他们更愿意提升手艺,可以获得更多认同,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
    这些理念上的区别,还是跟时代和经历有关系。

    并不能就说谁是对的,谁是不对的。

    冯正明也都只是作为旁观者进行一些记录。

    他自己并不会去发表什么观点。

    也不会在书写的时候,用什么春秋笔法去旁敲侧击引导批驳。

    冯正明觉得,一切还是交给以后看书的人去决定。

    对此黄涛也很赞同:“这样是对的,我们是编撰人,只是如实记录大家的想法,不用去过多的进行评价,评价都事情交给看书的人。”

    当然最后是关于冯正明的一些生平书写。

    这方面冯正明是完全交给了小师叔黄涛的。

    黄涛是分别对颜老师傅,冯正明的六位师兄,还有冯正明的爷爷、家里人和妻子都进行了一些采访。

    还专门采访了跟着冯正明的年轻厨师们,甚至去了一趟沪城采访了江成哲。

    当然科夫曼夫妇离开前,黄涛也专门对科夫曼进行了采访。

    算是把对冯正明各方面的评价都收集齐全。

    然后黄涛才开始详细去写冯正明的一些生平介绍。